2013年11月,美國投資人艾琳•李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中將在私募和公開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作為一個類別單獨提出,并將其命名為“獨角獸公司”。
近兩年,隨著中國互聯網乃至整個TMT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國內市場也在最近數年間涌現了一批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其中有些公司從宣告成立到成長為獨角獸僅僅用了一年多甚至更短的時間。
是什么在承載獨角獸?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認為,過去五年里,世界范圍內之所以出現如此多未上市就估值很高的獨角獸公司,是因為資金的大量供給推高了資產價格。
“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歷史階段印過這么多錢投到金融系統。”李豐表示,“從2009年開始,移動互聯網帶來了非常多的商業模式、足夠大的想象空間和變化,是它們承載了這些昂貴的、數量巨大的獨角獸。”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15年上半年天使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809起,投資交易共計涉及金額7.43億美元。在2015年上半年活躍的109家天使機構中,平均每家投資8.81個案例,每起平均投資91.84萬美元,較2014年全年上升33.7%。活躍機構數量較2014年上漲110%。
創業投資方面,2015年上半年中國創投市場共發生投資1103起,投資交易共計涉及金額82.45億美元;活躍機構數量417家,2014年的活躍機構數量為334家,上升24.9%;機構平均投資案例數量為2.65起,2014年機構平均投資案例數量為5.74,下降53.9%;平均投資金額為747.51萬美元,2014年平均投資金額是880.54萬美元,較2014年全年下降15.1%。
阿米巴資本管理合伙人趙鴻認為,估值和公開市場密切相關,尤其是中國互聯網非常明顯。“過去幾年,中國互聯網經過了幾個周期,基本上三年一個周期,尤其是IPO越靠后的公司其估值越和市場相關,甚至會相差3、4倍以上。但是早期的投資估值的差別是非常小的。這就造成了很多本來愿意投公開市場的基金都愿意投私募一些還沒有上市的企業。這么多的資金涌進來,會使整個行業包括企業加速發展,用3年時間走過了本來要5、6年走過的路,有利有弊。”
在紫輝投資創始合伙人鄭剛看來,估值跟發展速度有絕對的正相關關系。即使公司非常小,但是增長速度非常快,估值一定是非常高。“我覺得資本市場還是給了一個正常的合理估值,尤其對獨角獸公司來說,本身他們創造的財富就是巨大的。”
如何找到獨角獸?
金沙江投創管理合伙人朱嘯虎告訴記者,過去十年,從2005年開始到2015年年底,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平均每年只能產生4家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公司。“所以獨角獸公司是非常稀缺的,中國去年有幾千家的公司拿到了天使投資,這些公司中最后只能產生4到5家的獨角獸,所以需要很高的精準度。”
“好的VC投中獨角獸的比例差不多在10%-20%。”他表示,“如果投A輪的時候就說這個公司能看到百億美金這是不可能的,但是10億到20億美金還是有機會的。我們最喜歡的是在大市場里面找小魚,即使不是第一名、第二名,在一個很大的市場里,做到第三名、第四名也是很不錯的。”朱嘯虎指出兩個關鍵點:首先,要看這個市場是不是足夠大。第二,切入點非常關鍵,要進可攻退可守。
鄭剛則認為,作為投資者,要投到獨角獸公司需要有反向思維的能力,從大的方向里看到自己的機會。“往往沒有門檻的競爭、越是紅海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現獨角獸公司。此外,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學習來了解行業里的發展趨勢,找準行業里現在以及將來可能存在的熱點,以及有潛力的公司在什么地方。”
不過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雖然還在增長,但增速已經放慢。“其實到達六七億用戶后,滲透率已經到了一個頂峰,大家對增速的預期改變了。”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勛表示,還有三個領域存在很大的機會:一是移動互聯網尚未觸及的領域和區域。二是垂直行業,例如農業、醫療健康。這些行業比較復雜,還有不同的利益群體,改造的時間會需要更長。三是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和消費升級。
在朱嘯虎看來,行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鋪墊,需要一定的成熟期。第一代iPhone是2007年出來的,但是移動互聯網真正爆發是在2011年、2012年。他建議投資人可以先觀察,不要急著動手。“我們看到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時間點是這個行業的滲透率到了20%,這就出現了一個引爆點,做什么就水到渠成了。”朱嘯虎說,“現在有很多新的方向,像智能硬件、VR,是不是到了引爆點,現在看還有點過早。大家都在進來學習,到了10%以上創業者可以動手了。到了20%的點,投資人進入可能比較容易一些。把握時間點很重要。”
趙鴻認同朱嘯虎的觀點,“四年前我們觀察了很多公司,2015年選擇了幾個做投資,因為我們覺得時間點很快就要到了。很多行業、很多方向很早就有了,但是一定要在行業和方向里沉淀一段時間。”
獨角獸是好是壞?
“獨角獸”到底是好是壞?在一些人看來,估值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實際情況。獨角獸們會虛增估值,在自身“價值”上誤導局外人。
根據Fenwick的調查顯示,35%的獨角獸公司在融資后的估值恰好為10-11億美元之間,顯然這些融資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估值而商議好的。在多數案例中,獨角獸為了讓每一次的估值都能夠增加,從而顯示出自己的良好進展,很多公司都應投資者的要求,為融資中出售的股票附加特權。
此外,很多獨角獸的員工并不了解清算優先權,他們所持有的普通股價值會因為這些保護條款而遭到稀釋,令他們變成主要的受害者。當公司面臨收購時,普通員工的潛在好處也大打折扣。
相反地,為了參與后期融資,很多投資者都會索要“清算優先權”等有利條款。這種條款承諾至少可以讓投資者收回成本,有時候甚至會承諾投資回報。在其他情況下,投資者還會簽訂“棘輪條款”,一旦創業公司在IPO時的估值下滑,他們便可獲得額外的股票作為補償。
也有投資人指出,獨角獸公司的迅速崛起恰逢一個充滿泡沫、競爭激烈的投資市場。在這樣的投資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往往不情愿地受到動量推動。比如,在5年前,很少有超過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然而到今天,3000-5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比比皆是,但是與5年前相比,其利潤回報和驅動力并沒有相應地增長。
事實上,科技行業的很多獨角獸都有著相似的業務,并非所有的獨角獸都能存活下來。實力較弱的公司之所以能夠持續運營下去,完全是因為融資太容易,它們的揮霍無度導致實力強大的企業難以控制自己的開支,從而壓縮了利潤。總之,一味追求獨角獸公司讓人們忽視了其他獲得豐厚風投回報的機會。
寒冬里,資金使用的效率更加重要。“水漲船高,真假獨角獸都隱藏在里面。可能時間才能認定真正的獨角獸,但我個人認為現在上百家獨角獸中,一大部分都是‘paperunicorn’(紙做的獨角獸),遇到寒冬,很容易被吹走和燒掉,可能一兩年就能看出來。”符績勛認為,既然你是獨角獸,就要讓人看到真正的盈利模式,證明你的商業邏輯是成立的。之前可以假設,但現在是冬天,大家不愿意讓你去假設,你必須去證實。
“中國要走入一個新的時代,不論是后工業時代還是消費時代,過去三十年靠投資和出口這兩駕馬車拉動確實已經乏力了。這個新的時代,不是速度有多快,而是質量有多高,應該是創新和效率在驅動。”符績勛表示。
(文章轉自《投資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