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推動我市青年志愿服務事業蓬勃開展,哈爾濱市青年志愿者協會于2016年3月5日——第54個全國學雷鋒紀念日,也是第18個“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當天召開了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哈爾濱市青年志愿者行動表彰大會。集團愛心衣加依志愿服務隊在此次表彰大會中榮獲“2017年度哈爾濱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集體”,愛心衣加依志愿服務隊理事會會長徐翎代表服務隊在會上接受了表彰。市文明辦副主任孫海濤,市殘聯副理事長張瑜,團市委副書記佟曉宇,團省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長姜慶華,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田劍英,市教育局黨群工作部部長張國明以及來自全市各行業的200多名優秀青年志愿者參加了會議。
愛心衣加依志愿服務隊理事會會長徐翎表示,未來,愛心衣加依志愿服務隊仍需繼續努力,將繼續發揚“友愛、奉獻、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響應國家號召,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精神為指導,持續幫扶國家精準扶貧對象。同時,我們要利用企業主營業務的自身優勢,吸納更多的愛心企業和青年志愿者加入到“愛心衣加依”的行列,真正做到了服務一方、帶動一方,傳遞生生不息的溫暖力量,為全市的公益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愛心衣加依志愿服務隊介紹
2014年7月21日,以救助海南省文昌市“威馬遜”臺風災區為契機,在中共哈爾濱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委員會的領導和組織下,“愛心衣加依”志愿者服務隊正式成立。
經過近三年的發展,哈漁業集團“愛心衣加依”志愿者服務隊不斷壯大,逐步形成了以“一個理事會”為主導,以“七處愛心募集站”為載體的發展規模,志愿者數量發展至102人。愛心衣加依以“每年至少幫助1000戶貧困家庭解決穿衣問題”為目標,以“做愛心傳遞站,做志愿文化的傳播者,帶動社會愛心人士,用愛心呵護弱勢群體,用實際行動服務貧困家庭”為使命,以“對募集的舊衣物進行清洗、消毒、再包裝”為主要方式進行公益捐助。自2014年開展以來,已累計捐贈10040件衣物,捐贈現金、書籍、生活用品及營養餐合計28260元,捐贈范圍現已覆蓋海南、西藏、青海、黑龍江等多個省份。
一、注重加強組織管理,不斷創新管理機制
(一)成立初期,自發組織開展活動
“愛心衣加依”志愿者服務隊成立初期,由少數愛心志愿者自發組織成立臨時工作領導小組,為后來愛心衣加依志愿團隊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壯大,組織管理井然有序
伴隨著愛心志愿服務隊規模的壯大及公益活動范圍的拓展,在集團黨委的支持與指導下,團委正式組建愛心衣加依公益志愿者協會理事會,確定了理事會成員8名,特邀審計員1名,制定并通過了理事會章程及人員工作分工。
(三)創新機制,不斷探索縱深發展
為了進一步提升“愛心衣加依”志愿服務團隊在全市范圍內的影響力,讓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聯系到愛心公益組織,志愿服務隊在哈市愛建路、工程小區、天然家園、火炬金融服務港、長江大廈、華府家園、哈以孵化器等地,建立起7處愛心衣加依募集站,作為舊物收集、翻新、捐贈等日常工作開展的聯絡點。形成了集募集和捐贈于一體的網狀公益活動拓展模式,為公益活動實現縱深層次的發展跨越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二、形成“精準扶貧”為主,開展多面捐助活動
(一)精準扶貧
集團團委成功對接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陸續開展系列扶貧活動。2016年7月,“愛心衣加依”志愿者服務隊奔赴賓縣勝利鎮,將2929件愛心衣物送到了219家國家級精準扶貧貧困家庭中;2016年11月,志愿者服務隊再次奔赴賓縣賓安鎮中心小學,將學習用品、御寒衣物貧困學子身邊。2017年1月,志愿者服務隊了解到石渠縣中心小學50名貧困學生和孤兒們新年心聲,為他們郵寄去50本新華字典。
(二)社會公益
愛心衣加依志愿者服務隊積極關注媒體對于弱勢群體的報道,開展了“金秋助學”、慰問被遺棄的孤寡老人、捐助白血病女孩、幫助在校博士為母看病等系列活動,合計捐款23500元。
?。ㄈ┥鐣栀?/p>
2014年8月初,通過新浪海南及三亞電視臺第一民生欄目組等媒體將700余件衣物捐贈給海南“威馬遜”臺風重災區;2014年8月12日,將1000余件衣物通過云南昭通市民政局救災捐贈接收組發放到云南地震災區同胞手中;2014年11月3日,將價值約58000元的1791件衣物,通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民政局第一時間發往6.6級地震重災區;2014年11月8日,將96雙雪地靴及70余件過冬衣物通過門源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放到東川寄宿制小學95名特困家庭學生手中;2014年12月10日,價值人民幣4萬元的400余雙過冬棉鞋再次抵達青海省門源縣東川寄宿制小學;2014年12月24日,將348雙過冬棉鞋通過《黑龍江晨報》發起的“溫暖愛”公益活動捐贈給哈爾濱市松北船廠小學;2015年1月,通過春雨志愿者協會及城鄉路街道辦事處將80件羽絨服、106雙兒童雪地鞋捐贈給社區A類低保困難群眾。
|